(一) 醫療與保健
醫療
有生命必有老病死,為了解決此一問題,治療必須醫療與保健並用,如此才能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,達到有病可加速療癒疾病,使重病患者轉危為安;無病可抗老增壽、預防疾病。其中醫療可分為內治法與外治法,二者必須在診斷的指導下,以吃藥、 打針、復健、牽引、手術、針刺、按推等方法,從果或從因處理, 使組織器官運作得以改善,從而達到解除疾病症狀的目的,但因疾病不僅折磨人,心臟驟停還會危及生命,所以要求醫療必須具有速效。西醫的診療方法,主要是以儀器檢查結果,研判病情, 然後透過醫療方法,並從患處下手,以達到從果治病的目的。此即在內治法中,配與西藥,並用口服、注射、點滴等方式,將藥物送入體內;在外治法中,通過侵入性手術,或非侵入性復健、 牽引等方法,直接處理症狀或儀器檢查出來的異常形態及組織受損。如此才能達到從果改變組織器官運作,快速解除異常及疾病症狀的目的。中醫與原始點的診療方法,是通過觀察症狀,在內治法中,或以四診心法分辨寒熱體質,或以體力虛弱病症之有無分辨疾病輕重,而給予藥食,如此雖可改善體質,達到自癒疾病及抗老增壽的目的,但因內治法之藥食不能直接刺激體表的壓痛點及經絡穴位,使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得以快速解除,故只有保健之功,而無醫療之效;在外治法中,則是根據症狀部位,通過經絡理論或辨體傷位置,以決定他處乃至患處的穴位及壓痛點, 然後用侵入性針刺,或非侵入性按推的醫療方法,來改善組織器官運作。但不同的是,因疾病是由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,所以原始點的按推還須配合熱源溫之,如此才能加速解除他處或患處體傷,以達到從因治病的目的。此外,原始點通過醫療按推一條脊椎及七處的壓痛點,既可快速解除他處體傷,使疾病消弭於瞬間或無形,又可在其治療過程中,分辨已病或未病之體傷位置,而中醫與西醫並無此醫療治已病或治未病的診療合一方法。
保健
保健可分為內治法、外治法及其他,這些方法在診斷的指導 下,可用來調理身體,以達到養生及自我療癒疾病的目的。此即通過觀察症狀,以外內熱源及其他方法,來改善體質,加速修復體傷,如此不僅可使疾病消弭於無形,還可使虛弱的體力或受損的組織乃至異常形態得以恢復,從而達到預防疾病、延緩衰老、 自癒疾病及增長壽命的目的,所以保健是治療不可或缺的核心。 但不同於中醫內服的中藥及外灸的艾草,原始點主要是以薑粉、 薑粉泥、薑湯作為藥食之內熱源與溫敷之外熱源,其中溫敷之外熱源可大面積用於體傷位置,藉由皮膚吸收,直接溫暖身體;藥食之內熱源除可藉由飲食改善體質,還可藉由灌腸、洗眼,噴或滴鼻腔、口腔、陰道等,使熱源直達患處體傷,直接溫暖器官。 又原始點的醫療按推與保健熱源必須並用,期間還要配合其他保健方法,如:適當運動、充分休息、良好心態等。也因如此,才能改善特定部位的體傷及熱能不足,提升代表人體體力的免疫力、自癒力,以達到無病可抗老增壽,預防疾病;有病可加速療癒疾病,使危急重病患者轉危為安。相較之下,中醫的外治法針灸與內治法中藥因未必並用,所以難以兼顧體傷與熱能不足;艾灸雖可用於體傷位置,但因面積小及時間短,所以難以全面改善體寒;中藥因不直接用於患處體傷,而是通過全面改善體質,以期自我療癒,所以若要做到自癒疾病及抗老增壽,則須持之以恆, 日久方顯其效。也因如此,對於危急重病患者,用艾灸與中藥處理,往往會左支右絀,應付不來,倘若又不設法改進其缺失,並找出大開關按推,則恐回天乏術,轉機無望。至於西醫的治療方法雖可直接改變組織器官運作,從果快速解除異常及疾病症狀, 但它卻沒有中醫與原始點的保健方法,不知要用外內熱源從因改善體質,以達到自癒疾病及抗老增壽的目的,故不論是內治法或外治法皆只有醫療之功,而無保健之效。
綜上所述,就治療而言,西醫不論是內治法或外治法皆具有改變組織器官運作,達到快速解除異常及疾病症狀的醫療功效, 中醫與原始點的內治法則否;中醫與原始點不論是內治法或外治法皆具有改善熱能不足,達到自癒疾病及抗老增壽、預防疾病的保健功效,西醫的內治法與外治法則否。就診療而言,中醫與原始點是以症狀作為診療對象,故從因治病,既不需儀器檢查,也不用處理異常;西醫是以儀器檢查結果作為主要診療對象,故從果治病,不僅需要儀器檢查,還要治療異常,此為中醫、原始點與西醫之根本差異。
治療重病,首先是保存生命,其次才是解除症狀。由於熱能是推動組織器官正常運作,以維持生命的主要因素,所以只要是重病,皆須以熱源改善熱能不足為主。由此可知,熱能是因中之因,重中之重。故病重時,與其外求醫療,通過手術、打針、吃 藥等方法,從果改變組織器官運作,快速解除異常及疾病症狀, 不如內求保健,通過運動、調心、溫補等方法,從因改善熱能不足,增強體力,如此既可保命,又可自我療癒疾病。可見治療重病,保健比醫療更為簡易,更為根本,更為重要。
(二) 內治法
在內治法中,藥食對身體的影響有兩種要素:藥性與成分(此 處藥性僅指藥食之寒涼平溫熱之特性)。此二者皆可影響熱能作用與組織器官運作,但藥性主要是從因改善熱能不足、增強體力, 以達到預防疾病、延緩衰老、自癒疾病及增長壽命的目的,故屬保健;成分主要是從果改變組織器官運作,以達到快速解除異常及疾病症狀的目的,故屬醫療。
生活中常利用藥食之成分、藥性來療癒疾病及抗老增壽、預防疾病。從醫療保健的角度深入分析,時下流行的保健醫療之法, 諸如鹼性食物(謂可改變酸性體質)、生機飲食(謂可保全營養成分)、人造維生素、水果酵素,乃至包括疫苗在內的西藥等多屬寒涼,且皆聚焦在成分而非藥性。其中屬醫療者僅有除疫苗外的西藥;疫苗及時下流行的保健醫療諸法,其成分既無改變組織器官運作,以達到快速解除症狀之功,其藥性亦無改善熱能不足,以達到自癒疾病及抗老增壽、預防疾病之效,不僅稱不上是醫療, 也算不得是保健,故對身體弊多於利。雖然西醫宣稱接種疫苗可產生抗體,即使感染病毒,也會使症狀減輕,死亡減少,但無論其統計數字如何支撐這一觀點,卻無法磨滅疫苗極寒,接種後會嚴重消耗熱能加重體傷,導致疾病乃至死亡的這一事實,所以要求民眾接種疫苗,恐未蒙其利已先受其害。此外,病毒會隨時間推移而消失,只須暫避風頭即可,萬一感染而有症狀,根本解決之道,是通過原始點的按推與熱源,從因改善體質,如此就可提升人體的免疫力、自癒力,從而達到保命及療癒疾病的目的。
溫熱性藥食與寒涼性藥食不同,它是通過其藥性從因改善熱能不足、增強體力,雖不求治病之功,卻可收因變果轉之效,以達到預防疾病、延緩衰老、自癒疾病及增長壽命的保健目的,所以它不僅適用於所有體質,還可長期服用。但溫熱性藥食不能像寒涼性西藥,通過其成分來解除症狀,為了幫助讀者理解,就舉外內熱源的例子加以說明,比如用紅豆袋加熱外敷可改善各種症狀,如果是其成分有效,為何吃紅豆卻不見效?外敷時又何須先加熱?再如經曬乾炒過的乾薑片與鮮薑片的成分相同,為何療效卻不相同?冷服薑湯,其成分不變,為何療效不彰?故加熱過的紅豆袋跟薑一樣只是一種熱源,也正是這種熱源才能改善熱能不足、增強體力,以達到保命及自癒疾病的功效。綜上所述,可見溫熱性藥食能使症狀痊癒,是通過其藥性而非其成分。
此理既明,則用藥療疾或飲食養生,若要從因下手,以期改善熱能不足,達到自癒疾病及抗老增壽的保健功效,只須善用藥食之藥性,從保養熱能著手,而不必在意其成分,選方配伍即可大為簡化。反之,若從果著手,為求改變組織器官運作,達到快速解除異常及疾病症狀的醫療功效,就要強調成分,以對治不斷變化的病情,所以選方配伍或藥物研發就變得極為複雜。
按:此中所謂用溫熱性藥食不必在意成分,是指不必追求所謂個別的「有效成分」,而不是否定藥性與成分的關係。藥性雖不即是成分,但也離不開成分,它是所有成分整體和合的作用,所以若從藥食中抽提單一的「有效成分」即失其整體的作用,就像樹葉的光合作用要靠葉綠素,但單獨抽離出來的葉綠素就失去這個功能了。
人體的熱能主要來自於食物,而食物藥性有溫熱與寒涼的不 同,二者皆可經由人體消化吸收後轉化成熱能。但藥性之寒熱對人體是有影響的,如果將食物比喻為燃料,則溫熱藥性猶如助燃劑,可減少食物消化過程中熱能的消耗;寒涼藥性猶如阻燃劑, 會增加食物消化過程中熱能的消耗,令虛弱者不堪承受。故欲趨利避害,須善辨藥食之寒熱藥性。其辨別規律,經多年觀察重病患者飲食用藥反應,總結如下,以味辨:甜、酸屬寒,甘、鹹、 淡屬涼,辛屬溫,辣屬熱,苦則不定,但多屬寒涼;以類分:水、 海產屬涼,茶、水果屬寒或涼,油、酒類(因酒精性寒)皆屬寒。 由於寒涼性藥食皆需仰賴身體的熱能去推動組織器官運作,才能被吸收轉化後發揮其效用,對輕重症體力尚佳者,適量服用,固然無妨;但對重病體力已弱者,卻會使熱能更加不足,是不適宜的。故寒涼性藥食是否可用,當視自身體力之強弱及病情之輕重而定;若服食後感覺不適或體力變差,說明熱能已經不足,食之有害,應當減停,改以增強飲食之溫熱性及加強運動來補救。綜上所述,身患重病體力已弱者,最好禁食酒、冰品、生冷海鮮及蔬果、水果酵素、人造維生素,並少依賴藥物,避免接種疫苗。 日常飲食宜少糖、少油、少鹽、少醋、少水、少加工品、少轉基因食物,多溫熱性藥食。
溫熱性藥食既然如此重要,為何不能說有治病功效?舉薑為例,當發燒咽痛、咳嗽痰多,服溫熱薑湯而痊癒,一般人就會認為薑具有退燒消炎、止咳化痰的功效;當痛經、腹瀉、便秘,用薑粉或薑湯灌腸而痊癒,則又認為薑具有活血止痛、止瀉通便的功效。如此延伸好像薑具有各種治病功效,但這並非事實。就如同汽車沒油,一切功能失效,加油後又恢復正常運作,此時能說汽油具有導航、音響、空調的功能嗎?若有,只需買桶汽油,不就可以知方位、聽音樂、吹冷氣了嗎?顯然,汽油不具任何特定的功能,它只是一種能源,提供汽車運轉所需的能量,是汽車各種設備在此能量驅動下恢復正常運轉,才展現出種種功能。同理, 薑也不具任何治病功效,它只是一種熱源,可被身體吸收轉化為熱能,是身體組織器官在此熱能推動下恢復正常運作,才達到治病功效。由此可見,疾病之所以能夠得到痊癒,主要是靠自身修復的,但若不了解此事實真相,當病好了就會誤以為是溫熱性藥食的功效,對治病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。換言之,雖然藥食可通過成分、藥性,以解除症狀,但不能因此就説藥食有治病功效。 因為藥食只是一種「緣」,終須透過身體熱能作用及組織器官運作的「因」,才能解除疾病症狀的「果」。倘若不談身體的運作, 而宣稱藥食可以產生抗體、抗凝血等,或補甲狀腺素、荷爾蒙等,或治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腫瘤等,這就像汽油的「緣」, 不經汽車空調系統運作的「因」,就可產生冷氣的「果」一樣, 明顯犯了「棄因談緣而說緣治果」的過。
(三) 外治法
西醫從果治病是從患處下手,亦即通過醫療之手術、復健、 牽引等方法,直接處理症狀或儀器檢查出來的異常形態及組織受損。如此固然有助於解除患處體傷所致之疾病,但未必有助於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,且其中的手術會嚴重破壞身體及消耗熱能,對重病患者不僅難以治癒,甚至還會危及生命,故從果處理, 非治病善法。相較之下,中醫與原始點從因治病不僅有醫療,還有保健,其中醫療是通過針刺或按推直接處理他處乃至患處的穴位或壓痛點,以改善組織器官運作;保健是通過艾灸或薑敷用於體傷位置,藉由皮膚吸收,直接溫暖身體,以加強改善特定部位的熱能不足。但原始點之醫療與保健是不可切割的,亦即按推與熱源必須並用,如此既可解除他處或患處體傷所致之症狀,又可收因變果轉之效,解除儀器檢查出來的異常形態及組織受損,故從因處理,是治病善法。此外,未病表示體力正常,熱能尚足, 處理上應以按推為主,熱源為輔。原始點通過醫療按推一條脊椎及七處的壓痛點,不但能辨明未病之體傷位置,也能快速解除他 處體傷,使疾病消弭於無形,而中醫與西醫並無此醫療治未病的診療合一方法。在此情形下,若想通過保健之熱源改善體質,使 疾病消弭於無形,則須持之以恆,日久方顯其效。由此可見,治未病保健並不能獨當一面,只能作為醫療之輔助也。
雖然外治法可通過醫療保健之緣,以解除症狀,但不能因此就說外治法有治病功效。比如感冒,用艾灸或薑敷把病治好,能說艾、薑可以驅風寒、殺病毒嗎?如果能,把它們放在屋內,不就滿屋溫暖,了無病毒了嗎?又如頭風痛,用木棒或手肘按推把病治好,能說它們可以驅風止痛嗎?如果能,家具多木製,且手肘在身,為何還得頭風痛?顯然,能療癒疾病是因為「疾病之因」 熱能不足或體傷獲得改善,可見有緣,有因,才能改善果。再說, 按推、針刺、拍打如果有效,那麼眼睛痛若按推臀部,會不會如隔靴搔癢?針刺穴位,會不會導致暈針?拍打眼睛,會不會打成熊貓眼?顯然,痛症多屬他處體傷所致,不能解症是因為「疾病 之因」他處體傷未獲改善,可見有緣,無因,不但不能改善果, 甚至對虛弱者或從患處下手還會加重果。由此可知,疾病之所以能夠療癒,固然與緣有關,但關鍵是因能否改善。故手術、復健、 針刺、艾灸、按推、薑敷、拍打等緣,固然有助於療癒疾病,但若忽略身體運作或體質差異的因,那麼也會像內治法一樣,犯了棄因談緣而説緣治果的過失。
總之,緣不論分屬內治法或外治法、醫療或保健,都不能說有治病功效。換言之,若要解決疾病症狀,終須內求於身體的正常運 作,即按推、熱源及其他保健等諸「緣」,皆須通過身體熱能作用及組織器官運作,才能改善疾病之「因」體傷及熱能不足,提升代表人體體力的免疫力、自癒力,以達到自我療癒疾病症狀「果」的 目的。由此可知,因要影響果,必須藉助緣;同理,緣要影響果, 也必通過因,單一的緣並無治病功效。
(四) 總結
醫療不論是通過內治法或外治法,侵入性或非侵入性,從果或從因處理,其目的都是為了改善組織器官運作,快速解除疾病症狀。但醫療若無適當保健措施的配合,對熱能不足、體力較差的慢性病患,不僅療效難以持續,甚至還可能危及生命。因此, 為了改善熱能不足、增強體力,以達到保命及自癒疾病的目的, 醫療應將保健納入其中;反之,為了能夠直接刺激體表的壓痛點或經絡穴位,以改善組織器官運作,從而達到快速解除他處體傷所致病症的目的,保健也應將醫療納入其中。由此可見,治療必須醫療與保健並用,內治與外治互補,不可割裂或偏廢,使醫療保健之緣得以相輔相成,充分發揮。如此才能加速改善體傷及熱能不足,從而達到保命及療癒疾病的目的。
事實上,很多疾病是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。因此,當務之急是將正確的保健觀念融入日常生活,以養成良好習慣,如:不抽煙、不喝酒、不吸毒等,並積極落實溫熱性飲食、注重保暖、適當運動、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態。若病情需要,不僅可通過保健外內熱源之薑粉、薑粉泥或薑湯用於體傷位置,直接溫暖組織器官,還可通過醫療按推原始痛點乃至患處痛點,並配合其他外熱源溫之。如此才能加強改善特定部位的組織器官運作及熱能不足,從而達到無病可抗老增壽、預防疾病;有病可加速療癒疾病,使重病患者轉危為安。毫無疑義,這種生活化,非藥物、非侵入性的醫療保健之緣,才是解決生老病死問題的最好方法。
点击弹出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