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絡學說是中醫外治法的理論基礎,更是臨床針灸穴位的診療依據,兩千多年的實踐也證明是有效的,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重大貢獻,如今更傳播到世界各地,繼續為全人類的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。在發展過程中,出現了異於經絡穴位思維的阿是穴與原始痛點,而它們是否有可能彌補經絡穴位的不足,甚至突破中醫舊有的格局,使醫學的診療體系更趨完善呢?
經絡穴位的不足,早在唐朝時的藥王孫思邈就注意到了。有一次,他用十四經絡穴位治療一患者的腿痛,經半月無效。於是他嘗試避開患處,一分一寸地在其病腿上掐試,另尋經絡外的壓痛點,然後下針,方才見效。但次日痛點位置卻變了,相傳是在七天中變換了五個位置,才告治癒。
「阿是穴」即是因壓痛而得名,孫思邈認為它比經絡穴位更為有效。由此看來,阿是穴療效之所以更勝經絡穴位,顯然阿是穴必有不同於經絡穴位之處,此即阿是穴屬患處外的壓痛點,且不被固定位置所限,並通過雙方互動才確立。這與經絡穴位的位置固定、單方推斷、且無需確認是否為壓痛點,正好相反。
從阿是穴的發現來推斷,經絡穴位也是古人在實踐中歸納出 來的位置,但如認為其背後有真實的循行路線,縱橫交錯,周遍全身,然後循經而取固定穴位,那就形同刻舟求劍了。阿是穴正是突破了這種思維,其意義就如同原始點醫學的壓痛點,不但是代表疾病的體傷位置,而且也是治病的重要開關,所以效驗勝過經絡穴位,既可說是對經絡的發展,也可說是對經絡的顛覆。阿是穴這種跳脫經絡的創新思維,在原始點的應用中也可以得到印證。以手臂為例,經絡是由手三陰、手三陽六條貫穿分管;原始 點則是由肩部、肘部兩處涵蓋整條手臂,完全不需要區分路線。 換言之,原始點的作用模式與經絡的單線式傳導不同,它是立體式成片區的,如石投於水,水波必向外全面擴散,而非單線進行, 因此針刺穴位既不需循行路線的假定,也就不存在循經取穴的問題。
那麼原始痛點繼阿是穴之後,又有什麼新貢獻呢?這可以從它與經絡穴位及阿是穴的四種比較中得到答案。第一,三者都是代表位置,但在分布上,原始點只分成一條脊椎及七處,至為簡要;經絡則分成十二正經、任督二脈及絡脈等,在這些經絡路線 上分布著三、四百個穴位;阿是穴則無固定分布範圍。第二,三 者皆可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病症,但在處理上,原始痛點是通過 按推原始點位置的壓痛點,因位置僅有一條脊椎及七處,所以簡單易學;經絡穴位是通過經絡理論以決定針刺穴位,因穴位繁多、 分布於不同經絡,以致配穴不易、難有標準,所以複雜難學;阿是穴是通過針刺患處外的壓痛點,因壓痛點的位置不定,又無固定分布範圍可尋,所以難以應用。第三,原始點的壓痛點須避開患處,經按推確認、雙方互動才能成立,但因它位於原始點,所以療效更為顯著,這類似於阿是穴而不同於經絡穴位;也因它位於原始點,所以有固定分布範圍可尋,此則類似於經絡穴位而不同於阿是穴。原始痛點的這些特性,不但解決了經絡穴位繁多, 以致配穴不一,療效不定的問題,同時也突破了阿是穴似大海撈針,以致千年來無法應用於臨床的困境。第四,找出原始痛點按 推,不僅可達到治已病或治未病的醫療目的,還可達到分辨已病或未病體傷位置的診斷目的,使診斷與治療可以融合為一,一步到位,如此診療既不曾聞,也不曾見,並非只能治已病的阿是穴及經絡穴位所可比擬。所以原始痛點的發現,非但為中醫,也為全球醫學的發展,開創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。
点击弹出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