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经络穴位、阿是穴、原始痛点

经络学说是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,更是临床针灸穴位的诊疗依据,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是有效的,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,如今更传播到世界各地,继续为全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在发展过程中,出现了异于经络穴位思维的阿是穴与原始痛点,而它们是否有可能弥补经络穴位的不足,甚至突破中医旧有的格局,使医学的诊疗体系更趋完善呢?

经络穴位的不足,早在唐朝时的药王孙思邈就注意到了。有一次,他用十四经络穴位治疗一患者的腿痛,经半月无效。于是他尝试避开患处,一分一寸地在其病腿上掐试,另寻经络外的压痛点,然后下针,方才见效。但次日痛点位置却变了,相传是在七天中变换了五个位置,才告治愈。

“阿是穴”即是因压痛而得名,孙思邈认为它比经络穴位更为有效。由此看来,阿是穴疗效之所以更胜经络穴位,显然阿是穴必有不同于经络穴位之处,此即阿是穴属患处外的压痛点,且不被固定位置所限,并通过双方互动才确立。这与经络穴位的位置固定、单方推断、且无需确认是否为压痛点,正好相反。

从阿是穴的发现来推断,经络穴位也是古人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位置,但如认为其背后有真实的循行路线,纵横交错,周遍全身,然后循经而取固定穴位,那就形同刻舟求剑了。阿是穴正是突破了这种思维,其意义就如同原始点医学的压痛点,不但是代表疾病的体伤位置,而且也是治病的重要开关,所以效验胜过经络穴位,既可说是对经络的发展,也可说是对经络的颠覆。阿是穴这种跳脱经络的创新思维,在原始点的应用中也可以得到印证。以手臂为例,经络是由手三阴、手三阳六条贯穿分管;原始点则是由肩部、肘部两处涵盖整条手臂,完全不需要区分路线。换言之,原始点的作用模式与经络的单线式传导不同,它是立体式成片区的,如石投于水,水波必向外全面扩散,而非单线进行, 因此针刺穴位既不需循行路线的假定,也就不存在循经取穴的问题。

那么原始痛点继阿是穴之后,又有什么新贡献呢?这可以从它与经络穴位及阿是穴的四种比较中得到答案。第一,三者都是代表位置,但在分布上,原始点只分成一条脊椎及七处,至为简要;经络则分成十二正经、任督二脉及络脉等,在这些经络路线上分布着三、四百个穴位;阿是穴则无固定分布范围。第二,三者皆可解除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,但在处理上,原始痛点是通过按推原始点位置的压痛点,因位置仅有一条脊椎及七处,所以简单易学;经络穴位是通过经络理论以决定针刺穴位,因穴位繁多、分布于不同经络,以致配穴不易、难有标准,所以复杂难学;阿是穴是通过针刺患处外的压痛点,因压痛点的位置不定,又无固定分布范围可寻,所以难以应用。第三,原始点的压痛点须避开患处,经按推确认、双方互动才能成立,但因它位于原始点,所以疗效更为显著,这类似于阿是穴而不同于经络穴位;也因它位于原始点,所以有固定分布范围可寻,此则类似于经络穴位而不同于阿是穴。原始痛点的这些特性,不但解决了经络穴位繁多, 以致配穴不一,疗效不定的问题,同时也突破了阿是穴似大海捞针,以致千年来无法应用于临床的困境。第四,找出原始痛点按推,不仅可达到治已病或治未病的医疗目的,还可达到分辨已病或未病体伤位置的诊断目的,使诊断与治疗可以融合为一,一步到位,如此诊疗既不曾闻,也不曾见,并非只能治已病的阿是穴及经络穴位所可比拟。所以原始痛点的发现,非但为中医,也为全球医学的发展,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。

九、经络穴位、阿是穴、原始痛点
上一篇
下一篇
目录
设置
夜间
日间
回首页

点击弹出菜单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